1、聰明誤
有些人失敗,是因為不夠聰明。有些人失敗,則是因為太聰明。后一種人的失敗,就叫聰明誤。太過聰明的人,可能不會愿意下笨功夫,做事很容易淺嘗輒止。但是很多事情不僅需要聰明,還需要足夠的堅持和耐心付出,才能取得成效,聰明的人可能就與此無緣了。
還有一種聰明,我們叫“愛占便宜”。這種聰明人常常損人利己,自己為得了便宜,其實他們正在一點一點消耗自己的好運河福報。最終會落得人人喊打的地步。
2、傲之誤
人生大病,只是一傲字。人的高傲首先源于自滿,高傲的人都認為自己已經(jīng)達到了足夠的高度,不需要再學習,再努力。
王陽明曾教育自己的孩子說,“今人病痛,大段只是傲。千罪百惡,皆從傲上來。”
人一旦有了傲的心,必然會在各個方面放松警惕,禍亂、失敗也必然接踵而至。傲是自取滅亡之道,所以古人說驕公必敗。在西方,莎士比亞也曾經(jīng)說過:“一個驕傲的人,結(jié)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。
3、自私自利之誤
利可共而不可獨,謀可寡而不可眾。利益,往往是眾人都渴望得到的,如果誰獨占了利益而不與大家分享,那么一定會招致怨恨,甚至成為眾矢之的。劉邦攻破咸陽,卻不敢占據(jù)其地;曹操能夠“挾天子以令諸侯”,卻終其一生不敢篡漢自立,他們都是怕成為眾矢之的。所以,面對利益,一定要權(quán)衡取舍之道。
然而,現(xiàn)實中,人們常常利令智昏。為了眼前利益,不惜損害他人,甚至朋友和親人。更有很多人鼠目寸光,為了眼前利益犧牲長遠的幸福。
4、過度之誤
話說有一人到千年古剎金山寺去敲鐘祈福,管鐘的老和尚跟他說敲鐘只敲三下:第一下是福喜臨門;第二下是高官厚祿;第三下是延年益壽。那家伙敲完第三下后心里有氣。偏不信這個邪。趁老和尚不注意。故意又敲了一下,老和尚大驚失色地跟他說:“這下完了,前面白敲全廢了”,那廝問老和尚為什么?老和尚說,鐘不能敲第四下,敲了那就四大皆空了,這下那廝傻了。
中國人一直很講究一個“度”,常說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,多了少了都不好。
5、自欺之誤
掩耳盜鈴固然是一種自欺,葉公好龍也是一種自欺。信誓旦旦,下定決心要去做一件事,結(jié)果三分鐘熱度,不了了之。
人經(jīng)常都這樣,能夠一口氣堅持到底的人,鳳毛麟角。普通人就是這樣,要不然怎么會有這么多普通人。所以《大學》中說,所謂誠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不自欺是修行的基礎(chǔ)。
6、放縱之誤
還有個成語叫做心猿意馬。猿和馬,都是活動訊速,難于控制的動物,古人將他們對比我們的心,可謂寓意深遠。
《老子·第十二章》說:“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聾;五味令人口爽;馳騁畋獵,令人心發(fā)狂;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。
人要真正立志做一件事,就要淡泊,恬淡,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,不該在追求感官的享樂中消磨志氣。
7、盲從之誤
有位哲人說過,比欺騙更有害的是盲從。盲從是缺乏主見的表現(xiàn)。盲從的人,自己只是一具軀殼,當他們以別人為方向一擁而上時,結(jié)果往往步入盲從的“泥潭”,走進人生的“死胡同”,結(jié)果可悲可嘆。因為盲從,東施效顰終成笑話;因為盲從,燕國壽陵人邯鄲爬行;因為盲從,劉麗娟追星導致家破人亡……
8、躁之誤
《道德經(jīng)》中說,躁則失君。一個人急躁、煩躁的時候,自己就失去了主心骨,也就失去了定力和智慧。
當下社會,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躁,缺乏平和之心。淺水喧嘩,深水沉靜,欲成大事,得學會沉穩(wěn)。急躁、暴躁缺失的是理性、理智和沉穩(wěn),很多事情就因為沒有“控制住自己”“把握好自己”而釀成不可收拾的結(jié)果,或前功盡棄。所以古人說:有才而性緩,定屬大才;有智而氣和,斯為大智。
9、外求之誤
六祖慧能曾說,"一切福田,不離方寸,從心而覓,感無不通。"福田就是人的心田,心田也就是福田,意思是說,人追求的幸福其實都生長在自己的心田里,就是內(nèi)心里面。心外是沒有幸??蓪さ?,因此心田里種福還是種禍,全在于你自己。
成功和失敗,都在你的內(nèi)心,能夠戰(zhàn)勝自我的人,內(nèi)心會強大起來,生出一切達成成功的要素。
10、虛榮之誤
為了炫耀富足,隋煬帝請西域各族首領(lǐng)來洛陽觀看百戲演出。各族首領(lǐng)請求允許西域商人入洛陽做買賣,隋煬帝答應(yīng)了,忙令人裝飾洛陽市容。城內(nèi)外的樹木都用絲帛纏繞,商人必須穿華麗的衣服,甚至賣菜的也要用精美的草席鋪地。西域商人路過酒店飯館,店主要熱情邀請他們?nèi)胱?,醉飽出門,不許收取分文,還要說:“中國豐饒,酒飯一律不要錢。”
隋煬帝的虛榮浮夸,并不能瞞騙遠方的客人,有的提出疑問:“貴國也有窮人,衣不蔽體,為何不用絲帛給他們做衣服,而卻用來纏樹呢?”
相關(guān)評論